2022-08-11
隋姓,中国姓氏之一。当代隋姓的人口大约有46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据2012年调查结果),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这五省区又集中了4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东北为中心的两块隋姓分布区。得姓始祖为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亡于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士会字季,初封于随(今山西介休东南),后又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士会去世后,追溢武子,以封地为氏,故在《春秋》史书中称他为随季、随会、随武子,又称范会、范武子。他是范氏始祖,也是随氏始祖。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
在东三省,“闯关东”后裔为数众多。虽然迁徙年代已久、与故土血缘已疏,但很多家族依然保留着关于“根的记忆”,也一直在尝试寻找这个“根”的具体位置。本文就是大连庄河一支隋姓人对于“根”的家族记忆。我家住黄海之滨的大连庄河市明阳街道,在我们那里有很多隋姓。庄河口音尤其庄河沿海一带口音与烟台口音别无二致,听起来是如此亲切。大连地区包括整个东北地区在清朝甚至更早以前是没有汉族隋姓的,如今生活在庄河的隋姓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山东是庄河隋姓族人祖上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庄河的隋姓族人老家。我小时候,大概上世纪90年代左右,曾祖父堂弟来看望曾祖父时,曾随身带了一本隋氏族谱,当时年纪很小,只记得上面记载我们这支隋姓是从登州府闯关东来到这里。登州府在民国初期被撤销,范围差不多是今天烟台威海一带。我个人考证,我们这支隋姓闯关东时间大概在18世纪中叶左右,也就是清乾隆年间。我曾祖父出生在1906年,小时候曾......
“学而优则仕”,是古人们奉若圭臬的一条原则。不仅书香门第如此,对于“闯关东”的人们亦然。从清代中期开始,“闯关东”进入一个高峰期。当时,多数人们从山东迁到关外,主要是为了生计。因此,他们落脚到陌生土地之后,当务之急是垦荒种地,养家糊口,并没有闲暇心思去想“学而优则仕”的事情。不过,等到两三代之后,逐渐站稳脚跟,他们就会像老家的人们一样,开始培养族中子弟朝着“读书入仕”的方向发展。于是,到了清末,不少闯关东后裔就逐渐在文化领域展露头角,本文要介绍的隋汝龄,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关于隋汝龄的生平,《大连市志》和《金县志》中都有记载,其地位可见一斑。不过,可惜的是,他的生卒年代都没有准确的记载,只能根据其活动轨迹,判断其大概是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人。根据史料记载,隋汝龄虽然有功名在身,但官职并不算高,他是道光五年的拔贡(贡生)出身,曾担任过江苏赣榆县知县,以及江宁府督粮同知(知府副职)。单就仕......
公元前1050年左右,周朝建立诸侯国随国,其后以国为姓。公元前593年左右,士会食采于随,称随会,其后以随为姓。公元前207年左右,随何奉刘邦命赴淮南说淮南王英布归汉。公元25-40年(东汉光武帝年间),随昱任五原太守。公元1126年左右,山东隋氏始祖世继自河南迁居山东。公元1282年十一月,圣旨命授五世世昌虎符金牌,赐紫荔枝金带,授安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公元1287年正月下旬,六世国英立隋公宗派功烈之碑。1312-1313年,九世分迁,长支成居寿光彭家道口,达居乐安北隋。1426年正月初二,蛇窝泊隋氏祠堂失火。1429年元旦,在蛇窝泊村共议祭事。1454年春正月,山东隋氏修谱,十二世盛作隋氏家传序。1559年,十四世承业中进士,仕至知府,住诸城。1565年,十四世府中进士,直隸滑县知县,江南大平府同知,陕西按察,宁夏兵备道。1607年,十七世所居中进士,任中书舍人,四川道监察御史,住诸城......
隋姓,人口大约有45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这五省区又集中了4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东北为中心的两块隋姓分布区。本文提供山东隋姓字辈以供读者查阅。...
西汉高帝置,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桓帝时改为清河国,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市东北)。三国魏复为清河郡。西晋为清河国,治所在清河县(今临清市东)。其后辖境缩小。北魏仍改为郡。北齐移治武城县(隋改名清河县,在今清河县西城关乡西北十二里)。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贝州为清河郡。...
颐姓 颐,中国罕见姓氏。起源不详。 中文名 颐姓 概述 中国罕见姓氏 起源 不详 姓氏名人 颐炅 姓氏名人 颐炅:隋朝象川人,学于郑译。(《奇姓通》) 颐煚:隋朝象川人,与兄炅同学于郑译。(《奇姓通》) ...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历史上萧皇后看上李密,觉得李密是可造之才,然后就发生了点不正当关系,李密用玉玺换回了萧皇后,此事是秦琼等人的投唐事件的导火索。在隋唐演义里萧美娘曾经评论李密有勇有谋,不管历史上的李密是否与萧皇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在历史上的李密却是趁隋末天下大乱之时,结交各路英雄好汉,占据仓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百姓纷纷归附义军,李密的队伍很快壮大,并多次打败隋军,步步逼近东都洛阳。不......
来护儿(?-618年),字崇善,江都人,隋朝名将,东汉中郎将来歙之后。来护儿早年投奔隋军,参与平定陈朝,累功至上开府,后随杨素平定高智慧起义,升任大将军。隋炀帝继位后,来护儿进封右翊卫大将军、荣国公。大业八年(612年),隋军一征高句丽,来护儿率水军逼近平壤,终因轻敌致败。九年(613年),来护儿随军二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造反,遂回军平叛。十年(614年),来护儿三征高句丽,迫使高句丽王请降。后来,来护儿随隋炀帝巡幸江都,官至左翊卫大将军。义宁二年(618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弑,来护儿一同遇害。来护儿打不过秦琼和罗成此为演义中的说法,在历史上,来护儿是水军大将,是在水上作战时勇猛难挡。而秦琼是类似关羽一样的统帅级的将领(这就是人们常说关公战秦琼,而不说张飞战秦琼),罗成则是类似赵云一样的智勇双全,心理素质极高的人(不过历史上并无罗成,只有罗士信~)原文链接:ht......
《说唐演义全传》、《兴唐传》等小说的人物,大隋虎牢关总兵,人称“四宝大将”,隋唐十八条好汉中排名第十。文武兼修,为人忠肝义胆,有隋朝第一儒将之称。曾受隋炀帝指派捉拿李秀宁,但失败。后投奔王世充镇守洛阳。在西魏攻打虎牢关时竭力抵抗,因为一时言语不和,逼死了师傅邱瑞,后亲自前往瓦岗吊丧。最终被秦叔宝用计打败,因不愿投降,拔剑自刎。闻名于世的四件宝物均被秦叔宝所得。当然,版本不同,说法也不同。《说唐》中,尚师徒则是被瓦岗众人围住,宁死不降,却又托孤秦琼,并将四宝中的盔、甲赠与他(枪马已被秦琼所得)。四宝:夜明盔,唐猊铠,提庐枪,呼雷豹夜明盔:盔上镶有夜明珠,行夜路有如白昼。唐猊铠:特殊材料制成,防御性极好。另有说是鱼鳞甲,当有敌人潜入时,中心六个鱼鳞一起竖起报警。提庐枪:枪上有环,用锁链挂上一个香炉形的铜砣。将铜砣甩出,打击远距离的敌人。另有版本(《说唐》)说是上有小洞,将其插入活水之中会流出甘......
西安兵马俑在线7月10日讯1.兴建两都。两都是隋文帝时修建的大兴城和隋炀帝时营建的东京洛阳。1)两都的兴建是隋朝在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力量的前提下,以此来从事营建工作的。(2)大兴城的兴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影响,堪称“世界第一城”。而东京洛阳不仅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更是经济的重心。尤其是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中的枢纽。(3)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历史名城──唐代长安和洛阳,实际营建的朝代在隋朝,唐朝进一步修建。2.广设仓库。那时,仓库粮食储量之大,令人惊叹。这反映了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隋朝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封建经济日益发达,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农民的见证。3.开通运河。a.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洛阳,北到涿郡,贯通南北,因此有利......
记者从河北省[注: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成安县文物部门获悉,经过两个半月的挖掘,该县一处隋唐时期居落遗址被部分挖掘出来。这一遗址不仅有力证实了周围村名的来历,还进一步展现了成安在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 &...
作为一个段泊岚人,你不能不知道段泊岚的历史。特别是段泊岚姓隋的乡亲们,今天更应该认真了解一下六七百年以前的祖先,在他们那个年代,都做过什么。我觉得人,一定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不要忘记自己祖先的历史,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隋氏先祖讳卜,是登州(今天的莱州)栖霞人。他的后人隋世昌,后来搬迁到今天莱阳的蛇窝泊村。隋世昌擅长骑射。使一杆铁枪重四十余斤。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先是攻克今江苏的涟水,升为千户。中统元年,攻克淮南新城,后来镇守今天海阳的行村,晋升莱阳诸军奥鲁长官,中统七年,担任淄莱万户府副都镇抚,中统九年,先后攻克襄阳、樊城。中统十二年,战丁家洲,以功升官军千户,佩金符。十三年,围攻扬州,宋兵听说隋铁枪来了,不敢迎战。扬州投降后,隋世昌官授宣武将军官军总管,晋升为安抚使,佩金虎符,镇守今天浙江的澉浦。十七年,拜定远大将军。二十三年,改任沂郯上副万户。前后数百战,金疮遍体。卒年六十一岁......
洛疃隋氏自明代16世祖国范迁居栖霞城西北40里洛疃隋家,耕读为业,传于今已至32世。洛疃隋氏现有隋氏族人130余户400多人,现为7世同堂,自26世凡“汉”字至32世凡“宇”字。后世子孙广泛分布于烟台、青岛、潍坊、上海、大连等多地。自16世祖凡“国”字辈开始,先后迁居多地,包括栖霞隋家集、衣家洛汤、相格庄、蓬莱东关、龙口湾头隋家等多地。洛疃隋家自建国后才更名为“隋家洛汤”。据《隋氏族谱》记载,十五世祖松兄弟8人,松为长兄,堂兄弟16人,松生二子,长子国范,次子国简。松祖祖坟可能不在洛疃,有可能在莱阳城或者亭口镇寨里于家村。十六世祖国范生四子,长曰凤仪,次曰凤鸣,三曰凤起,四曰凤翔,现洛疃后人多为次子凤鸣(隋家洛汤),三子凤起(衣家洛汤)之后,四子凤翔后裔迁河北丰宁机会营子,长子据《隋氏族谱》记载无后(待考)。衣家洛汤部分后人也为凤鸣后人,如28世宝平支系。国范祖葬于东畊。十六世国简住海阳市......
隋姓源流发展,隋姓,中国姓氏之一。当代隋姓的人口大约有46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据2...
王世充(?-621年),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王世充自小喜好经史和兵法,开皇年间,因军功升至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至江都宫监,为隋炀帝信任,后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以及河南山东一带民变有功,声望更高,并奠定其在河南地区的势力。他曾带军到雁门勤王。公元617年,被李密战败,入据洛阳。炀帝被杀后,他与元文都、卢楚等拥越王杨侗为帝。不久,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岗众将。公元619年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公元621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王世充还是想当个好皇帝的,即位初期,他丝毫不摆皇帝架子,经常亲自轻骑简从在洛阳城内视察,也不要求搞什么清道(皇帝出门原本是要戒严的),王世充经常对人说,以前的昏君都是因为深居宫内,不了解民情,所以才会被奸臣蒙蔽,我不能重蹈覆辙。王世充还表示欢迎天下人评论朝政,专门开了......
北朝北周,南朝南陈。南朝被当时的二世子杨广带兵所灭。并赐南陈最后一任皇帝陈后主陈叔宝谥号为“炀”。数十年后,李渊亦将此字封给杨广。一、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7日-604年8月13日)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24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庙号高祖,在位24年,后为次子杨广所弑。公元581年,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年号为“开皇”,建立了“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据状态,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的动乱,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为后来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他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杨坚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葬于太陵。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
隋朝的大政方针确立之后,接下来的政治本来应该稳定地发展下去,但事与愿违,实际状况却与人们的预期脱节。在中国历史上,尊崇佛教的皇帝很多。其中,作为典型经常被举出名字的有南朝的梁武帝,还有一位就是可与梁武帝相提并论的隋文帝。 围绕隋文帝的出生有这样一个传说:文帝出生于冯翊郡(同州。位于今天的陕西省)的般若寺,当时有一个叫智仙尼的比丘尼(尼姑)突然自东方而来...
1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2隋姓历史名人鲜少,与其在当今中国姓氏中的排名不太相符。3当今隋姓名人以体育界为多。...
在威海市的范围内,“米山水库”的知名度相当高,因为它是该市重要的水源地。大多数情况下,水库都是以大坝附近的村庄来命名。而米山水库的名字,就来自于大坝旁边的米山村。对于水库,很多朋友可能都比较了解;但对于米山村,不少人可能还不熟悉。下面就带大家到当地去看一看。米山村,属威海市文登区米山镇辖区(以前曾是镇驻地,后来镇机关向东迁徙),就在老309国道(现在米山这一段的编号改成了206)的沿线。自东向西行驶,在米山水库大坝以南的路口,很容易就看到“米山村”的地名碑。关于“米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地名志记载道:“明隆庆时,栖霞蛇窝泊隋氏来密山之阳立村,以山名村。清末,改作米山。”也就是说,米山原名“密山”,系明代由隋姓人建立的村落,村以山名,后来演变为了米山。所谓“密山”,指的就是村北的一座小山。其山虽不高(海拔150多米),但临河(母猪河)耸立,怪石嶙峋,也堪称一处胜景,因此在清代文登县志当中就有专......
水道镇修格庄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村名基本以隋姓为主。明朝末年,村子原名叫寿格庄,最早是由寿姓建村,后来隋姓买下村子,改名隋家疃,邻村仍称寿格庄,后演变为修格庄。隋姓本来以随为姓。北周时期杨坚被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隋氏主要分布于山东,尤其是山东的胶东、鲁南一带,整个山东隋氏占了全国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在东三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隋氏族人分布。修格庄村子保留着较为古朴的胶东民居特色,民风淳朴,群众热情好客。村子里有一种经济作物比较出名,那就是大姜。村民有种姜的传统,品相很好,生姜价格近几年行情不错,有的村民种植的大姜,一亩地卖了七万多元。漫步村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建筑,而且在村子里比较普遍。刚开始我们还以为是村民盖房子的地基,但是仔细看了看,又不像,......
位于胶东半岛腹地的蛇窝泊,是栖霞、莱阳、海阳三县市交界处的一个大镇。对于关注果品贸易的人来说,蛇窝泊这个名字应该很熟悉。但即便是不了解蛇窝泊的外地朋友,看到这个很特殊的地名,也会留下印象深刻。蛇窝泊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民间众说纷纭,“蛇窝”有不同的解释,而“泊”这个字就很好理解。从地图上看,发源于牙山的清水河和发源于唐山的观泊河、蛇窝泊河等河流交汇之后,冲积成一片方圆数十里的河谷,这在“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栖霞,是为数不多的大块平地。蛇窝泊的泊,指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蛇窝泊这个地名何时出现?已经难以具体考证,不过结合正史和族谱资料推断,很有可能在栖霞建县之前,蛇窝泊的地名就已存在。被封为定海郡侯的隋世昌,是元代胶东一位名人。《元史•隋世昌传》载:“隋世昌,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也就是说,隋世昌的祖籍在栖霞。而根据《定海郡隋氏通谱》记载,隋氏始祖大宋时自河南固始县迁栖霞县南蛇窝......
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齐胸襦裙、高腰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隋唐服饰绕于手臂间,......
8件隋代陶十二生肖俑在近日广州动物园犀牛馆场考古发掘中被发现,这是广州地区随葬墓中首次见到生肖俑。昨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易西兵向媒体展示了这批从隋代砖室墓发掘的珍贵生肖俑。 十二生肖代表地支的12种动物,流行于隋至元代。本次发掘的隋代陶生肖俑分别是十二生肖中的鼠、牛、龙、马、羊、猴、鸡、狗,缺少虎、兔、蛇、猪4种。专家推...
“真可惜了……”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小心翼翼,从土坑中捧出这几片碎瓷片时,一阵惋惜。 昨日下午15时许,省城定远路与凤阳东路交口东侧,路面施工工地上,一台挖掘机在掘土作业中,不经[注:不经拼音:解释:1.不合常法。2.谓不见于经典,没有根据。3.谓近乎荒诞,不...
平定陈朝时,隋军总共动员了518000人,其主力均为正规军府兵。然而当统一大业完成以后,已经不需要这么庞大的军队。因此,第二年五月,隋朝开始着手进行府兵制的改革。 平定陈朝:统一的实现 隋文帝的统治时期总共二十四年,包括开皇二十年、仁寿将近四年。即针对国家的统一大业和新国家建设的问题,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国势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上述背景之下,开皇...
山东省枣庄市隋河隋氏族谱 [全1册]
1.目录(图像8)谱序辈份字(图像12)世系检索目录(图像13), v 1, 2011
1.隋氏支谱, 1, 1370-1899
1.隋氏支谱, 1, 1370-1925
1.隋氏族谱, 1, 1664-1996
隋氏家谱总序
1.隋氏家谱, v1, 1360-2017
3.隋氏族谱, 3, 1370-1921
7.隋氏族谱, 7, 1370-1921
11.隋氏族谱, 11, 1370-1921
Copyright 2023 zupu.cn 浙ICP备18024415号-5